智能气功科学精义(1)——意识的含义、意元体简介a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5122glq11&width=500&height=375&auto=0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根据1993.3——1993.6庞老师给师资班讲课录音整理)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讲的是智能气功的基础道理。也可以说是整个气功的最根本的道理。练气功最根本、最重要的有四部分内容,智能功称之为“四大要旨”,即运用意识、涵养道德、调整形体和调整呼吸,现在把它扩展开叫《智能气功科学精义》。它里面不是具体的练功方法,而是从四个大的方面把气功这门学问作了分析、讲解。当然,练气功应该是个整体的,但是必须要从这四方面入手。无论哪一个门派、哪一种功法,都逃不出这四大要旨的范围。当然有的功法对其中某一部分比较重视,有的功法也可能对这几部分同时都重视。智能气功以前不讲调息,而在这本书里面有调息这一章。实际上智能气功对这本书的四章内容都要涉及到,只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不搞调息,等练功到了一定的水平必然还要搞调息。这是我讲课之前要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这本书既要讲智能气功基础知识,又要讲具体练功的内容,因此它属于功法和基础理论结合到一起的过渡性内容,相当于气功这门学问当中的一个桥梁。所以学这本书的时候要注意基础,但是又不能把基础抠得太细,因为以后《混元整体理论》还要作进一步的展开。所以当讲课涉及到基础理论时,只要求同学们把书一般地看一看就行了,至于里面还有很多问题不懂可以暂时放着,以后咱们还会深入地讲。
同学们会问:为什么不先讲混元整体观啊?因整体观都是新东西,可能比精义还难懂。前面同学们已经学了三个月的进修班,学了一些知识,再学《精义》又深入了一点,然后再学《混元整体理论》又深入了一点。这样一点点深入,一点点扩展,可能会在理解的基础上领会得更透彻。
第一章 主动运用意识
我们在《概论》一书中给气功下定义时指出:气功是通过主动地内向性运用意识,来达到改变、增强人们的身心健康水平或者说提高我们的身心平衡度。这个定义就突出了要主动运用意识。这样下定义是不是独出心裁?我们在《概论》里讲到佛家的明心见性,道家的修心炼性,儒家的存心养性,这个心和性都是指的意识活动。也许有人会问,我们强调运用意识是不是在练气功整个过程中都必须运用意识?这个问题在这一章将进一步展开讲。实际上传统气功的关键就在于练意识,每一个门派都强调它。
在传统气功典籍里,《唱道真言》对练心、练意这些问题写得比较突出,我们在书本上引用了,它讲练气功关键要运用意识。不过它说的这个意识活动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说的这个意识。它讲:“泛意非意也。”泛泛的、没有一定规程的、随随便便的意念活动不是练气功的意念。这就是说练气功的意识和普通的意识不一样。古人那时没有智能气功讲的“内向性运用意识”这个词。他说什么呢?“意者的的确确从心发”,这个意识必须是真真正正地从心里边发出来的,就是说你得感觉到、意识到这个意念,心里边清清楚楚。如果随随便便地想个东西,没有意识到,自己内心里边没有感觉到它,这就不算。咱们平时的意念活动,随随便便一动就走了,这样的意念不是练气功的意念。对“的的确确”应该这样领会。这也是练气功的重点,从这儿突出练气功的意念。比方说咱们练捧气贯顶法的推拉,意念是“推——拉——”,对自己发出的这个意念自己心里边得能感觉到它,并且感觉得很清楚,这才叫练气功的意念。“意发而心空”,意念发出去之后就完了,就不管了。如一说“推”,推和意念一结合,结合到一起之后,那个意念就没了,就不要再想推了。一发的时候感觉清清楚楚,了解得清清楚楚,意念一动“推”,“推”的意念完之后,过去就完了,和动作结合上就不再留恋。因古书讲得很确切,也很简练,不经过解释理解不了它真正的内容。“有意若无意”,这样的意念,“有意”,你得知道它,可是你又不能留恋这个意念,所以又是无意的。“意之为用大矣哉”,这样的意念在练气功中的作用是比较大的。因为这样的意念可以聚集人体里边的真气。真气一聚集,身体里边就可以发热,热气一升,阳气就升发出来了。这样的意念可统帅气。阳气出来后就生药、采药、结丹,再去阴阳配合,最后结胎儿、开天门,开天门以后出游,再返回来,这一切也都属于意念活动。后一段说的是传统气功的东西,就不多讲它。
从引用《唱道真言》的这段话来看,传统气功里边关键是用意念。有些门派说:“我们不用意识。”不对,每个门派都必然要运用意识,并且要主动运用意识。像《唱道真言》这本书,虽然它讲的是丹道功,讲性命双修,但是它强调的是先修性功、先修意识。它先修意识,也还需要强调意识活动,那么真正的练命功的功法也必然强调运用意识了。在《唱道真言》里面讲了意念在整个练功过程当中的作用,在每一步功当中都必须通过意念引导着气来发生作用。产生气也好,结丹也好,结胎也好,以及武术气功的“剑”也好,其实这都是真气的不同表现形式。意念把气聚起来了,聚到不同程度,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气功是很注重意识的作用的。
《丹亭真人传道秘集》对意识的作用与重要意义阐述得更加深刻,更加确切。“凡百作为,皆主于意”,凡是我们人体生命活动当中的各种作为、各种行为、各种行动,都是用意念来主宰的。它这样讲,就把日常生活也包括在里边了。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受意念的支配。(《混元整体理论》)的整体观讲,精气神是三位一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在神的统帅之下。它这里把这一点突出来了。)它接着举例子说,“声色嗅味皆关于意”,闻到声音,看到颜色,各种嗅觉、味觉,这都和意念相关。听到声音,是意念听到的:看到东西,眼睛看到,意念里也有活动;嗅觉、味觉都是和意念结合在一起的。他把意念的活动就更加展开了。这就是说,意念活动在人的整个生命活动当中都起作用,练气功自然也不例外。“意为即为,意止即止”,念头一动要去做事情,人的生命活动就去做;念头一止,生命活动也就不去做了。咱们走路、拿东西、看东西等各种举动都受到意念活动的支配。当然,它讲的主要还是宏观的生命活动,微观里面的生命活动就不是这样了。在普通人当中还做不到使意念渗透到细胞层次中去。(在整体观中将讲到,生命活动有不同的层次,一层一层的,细胞是一个层次,常人的意念活动还渗入不进去。)但练气功之后,通过采药、结丹、结胎,慢慢就变了,意念渗透的层次就越来越微细了。最后一句话对咱们现在和以后的练功都是非常有益的,即“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一天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当中,意念一动,意念往那儿去,随时随地都可以用它来练功。比如我这儿说话,你们听我说话,当一听的时候,意念一集中,内、外混元气一结合就是练功。《关尹子》中说:“唯其来于我者,皆摄之以一息”、“唯圣人能敛万有于一息”;后世则有“万物付之以息”之说,碰到万物,意念一动,往回一收,这就是最好的功夫了,就是“意所到,皆可为”。当然它里面还有炼丹的含义,那就是意念一动,就有气动,气一动就不能把它放跑了,要把它收到里边去。古人讲,道家的功都得靠意念,时时事事把意念往回收就是练功,守住自己的心就是练功了。所以我们智能功讲主动运用意识和古人、道家讲的一样,没有区别。
佛家功的说法呢?佛家似乎是不要意识,一说到意识,认为是个累赘,不是本性,应该把它丢掉。可是认真地看一看佛家的功法,哪一个功法也没丢了意识。大乘功法、小乘功法、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在意念的支配下练功的。最简单、最常见的是练禅宗、练四禅八定,当然它是世间法。出世间法也可以用它。在过去讲,练四禅八定是练人世间这一套,要出世间还做不到,出世间要把这个丢掉才行。但是出世间法又离不开这四禅八定的基本功夫。一禅,一开始练功慢慢能安静下来了,能察觉身体里边,很舒服。舒服之后呢,心里面有高高兴兴、欢喜的感觉。把欢喜加大,把全身充斥起来,全身各处都欢喜了,好像每个汗毛眼儿都带着美劲,高兴舒服。实际上这是气足了,等到真正高兴了,相当于练道家功活子时的时候。佛家活子时不像道家功,道家活子时注重肾气、肾阳,容易出现性兴奋。佛家不是,佛家是把全身都用气充起来,全身各处都舒服,甚至于有的时候练着功都笑起来,美啊,从心眼里面就想笑。当一出现这种感觉,就应“呵弃”,把它扔了,心里不要它。而这不也是主动运用意识吗?要是不把它舍弃,功夫就不容易向上走,就有着魔(喜魔、乐魔)的可能。有的练自发功的人,练练心里觉得美,就笑。如果老这么笑,就控制不住,着了“魔”了。佛家每练功一步,出来个感觉,不要它,主动扔了。一直到了最后一步“非想非非想”——也不想、也不不想,到了那个景象,还得有点意念活动。所以佛家也是要运用意识的。
智能气功把主动运用意识作为第一要旨,这样,我们就把古人练气功最根本的内容抓住了。你不论练什么功,都必须要运用意识,而且用意识不是一般地用,要主动地去运用。可是古人谁也不敢提主动运用意识。他们怎么讲呢?“把意识沉伏下去。”脑子里有好多意识在活动,他不说主动运用,而说要把它沉下去。你要把它沉下去,你的意念不就往沉那儿走吗?这沉伏意识的过程就是主动运用意识的过程。“我要练气功,我要使思想符合练气功的要求”,这本身就是主动地运用意识。把智能气功以运用意识为第一要旨的道理领会、理解了,大家练气功的时候,就要会去主动运用意识。讲这一章的目的就是要同学们会主动运用意识,以符合气功的要求。练气功如此,日常生活当中也是如此。你使一日当中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符合练气功的要求,这就是主动运用意识。能做到这一点,那咱们的目的就达到了。这一章书挺长,一百多页,如这个目的达到了,这一百多页书的实质就算掌握了。“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简单!但是你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可就不这么简单了。那还必须对意识的所有内容都认真地了解一番。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脑子里各种意识活动都在动弹,脑子里也打上了很多烙印,如果不用气功知识把脑子里这些已有的知识“清除”出去,你要想使生命活动符合练气功的要求,做不到。所以,就得认真学一学气功中关于意识活动的知识。
第一节 意识和意元体简述
这一节为什么叫简述?因为在《混元整体理论》一书中有一章叫《意识论》,比这一节的内容要多得多。这里边有些问题因为时间关系不可能讲得很细致、很透彻,只是作一般的简单扼要的介绍,只把和主动运用意识有关的部分尽量讲得详细一点。
I、意识的含义
意识这个词是在佛教进入中国以后才有的,中国以前叫精神或者称为神。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各个方面都有渗透。以后佛教文化和哲学结合到一起,意识这个名词就用得更加广泛了。而现在各个学科里面都开始用了。一般来说,意识就泛指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高级神经活动。为了正确理解智能气功科学的意识观,我们首先把其它各个领域里对意识的认识介绍一下。
一、各学科的意识观
(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哲学有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哲学说精神是一种特殊的存在,黑格尔就讲绝对精神,认为宇宙是由绝对精神衍化出来的。唯心主义就不介绍了。从唯物主义哲学来讲,意识是相对于外界客观物质来说的。实实在在的物质是一个存在,精神是一个存在。精神是人的主观世界,外在的物质属于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是两相对立的。而精神、意识是人脑的产物,是脑子的活动状态。它为什么能活动?它是对外在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个反映在人有了社会活动之后才能产生。把社会、客观世界反映在脑子里的这种活动就叫意识。思想活动、精神活动就是意识。马克思讲,客观世界怎么能够证明它存在?因为它能在人的精神里复现出来,得到确证,我们人的精神能够认识客观存在。所以它是存在的。而精神和客观世界是两相对立的。哲学是这么来认识。实际来讲,我们不应该这么把它们对立起来。人的精神也是物质运动的特殊运动形式,和物质不是截然对立的,只是在我们认识世界的时候,它们两者才是对立的。
(二)心理学:心理学对意识的认识应该说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认识基本上是相同的。它认为意识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总和,是一切心理活动的背景。情志、情趣、性格、学习、记忆、联想等,这一切都是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都属于意识。所以,对意识活动的认识,心理学与哲学基本上差不多。它们都认为意识是人的神经系统功能内在活动的表现,这个心理活动它只能在人体自身里边存在,只能对人在一定程度上和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心理学和哲学认为精神不是一个客观存在,人们没法直接认识它,只能通过一般的行动间接地来认识。人们的意识活动可以通过人们的一切行为包括情绪、言语和行为而间接表现出来。在这一点上和气功的观点是不完全一样的。因为你一旦情绪发作,有了行为,意识已经转化了。从心理学来讲,意识包括的内容比较多,而且和人的生理直接联系在一起。虽然神经的某些活动或者神经细胞的兴奋,它不能算作意识活动、心理活动,但是它与心理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讲心理学或讲生理心理学的时候,往往把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活动也和心理或者意识联系在一起。心理学认为生理反射、感知也都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实际上它应该属于生理解剖的内容。比如,我们眼睛看东西,眼睛的视神经细胞一兴奋,往里边一传递,里边就有了意识活动的内容。那一般低等动物也有感觉,是不是它也有了精神活动?”不能这么讲,因为低等动物刚刚有了感觉的时候,这种感觉还不能叫意识。
可是人就不一样,到了人这个层次已经有意识活动了,有了意识活动后的所有生命活动就贯穿了意识的内容。这一点同学们必须要搞清楚。现在很多书对这个问题都写得不确切。说一个种族发生史,从低等动物一点一点地发展到高等动物,一开始低等动物从反应性到感受性,到了对刺激的应激性,以后慢慢有了神经系统,有了感觉、知觉,再以后能形成表象,到人类就有了意识,人的意识是这么发展过来的。其实刚刚有了感觉的时候(还属于低等动物阶段),还谈不上意识。可是到了人这个阶段,一旦有了意识活动,比如你这手,轻轻地一碰东西,感觉到了,脑子里意识马上就跟上了。有了意识活动后,意识就统帅了身体各部分。所以我们人的简单的感觉,它已经是意识的表现形式了。这也是整体观的特殊内容。感觉是意识的一部分,感觉这个部分当中还包含有整个的意识。还不要说搞气功了,搞艺术的人,他的意识、感觉、理解以至于他的知觉、他的体会是融合到一起的。实际我们每一个人的感觉、理解这些意识活动也是融合到一起的。人和低等动物的不同就在这一点上。我们之所以把心理学讲的生理反射、感知、意识以至于本体意识都归为意识的内容,道理就在于此。书上把精神活动分为四个层次,其中本体意识层实际上相当于我们练气功的更深层的意识。这个深层意识虽然和古气功所说的元神不一样,但是它已经和普通意识不同了。心理活动或者神经的各种活动有不同层次,其中还有一个本体意识层。大家知道了这一点,对后面道家、佛家关于意识层次的内容就好领会一点。
(三)医学:医学有西医和中医。西医对意识的理解就和心理学不一样了,心理学把一切都包括了,西医学不是。西医认为意识是人在清醒状态当中能对外界各种事物进行反映的这一部分神经功能。人昏迷了就叫意识昏迷,意识昏迷了就不是正常的了。当你不能对外界起反映的时候,就不叫意识了。这一点和气功就不一样了。古典气功中练功一入定,人对外界就不起反映,但可以对人体里边起反映。医学的意识观和气功的意识观距离更大一点。我以前跟同学们讲过,练功入大定的时候,你割他一块肉,他也不流血,也没反应,也不知道。这时意识对人体里边起作用,对外面形体不起作用。
中医的意识观比较复杂。古人讲,“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任是动词,可以做担任讲,能承荷、担负各种事物的这一部分功能就是心。“心有所忆谓之意”,心中对过去能形成概念的东西的回忆叫意。“意之所存谓之志”,一个念头存着不动了,脑子里有个概念把它停起来,作为指导前进的动力,这就叫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你围绕着这个志向去考虑问题,根据它去变化、去活动,这称为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思是粗的变动,虑是更细微的变动。在中医和佛学里边思和虑不完全相同,有程度上的差别。思比较粗糙,虑比较细微、精细,但都是围绕着一个念头,或围绕着一件事情去变化、去考虑。经过考虑以后再处理事情称为智——智慧。所以,心、意、志、思、虑、智这几个层次的内容都属于意识活动的范畴。
(四)佛教:讲意识讲到佛教就找到根了。佛教有一个宗派叫唯识宗,他们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甚至包括一切生物,之所以能够生,能够活着,关键就在有这个“识”,一切就是这个“识”变化出来的,所以叫唯识——唯独有这么个识,这个派有很多著作,其中有一本书叫《唯识论》。《唯识论》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有八识,叫八识心王。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再加上个意,每一个都在人体上起一定的作用,都对一定的事物起反应。眼睛本身称为根,能对外界各种有形的物体(外界有形物体称为色,人身也称为色)起反应的那部分功能称为眼识。耳朵本身称为根,通过耳朵能够对外界事物起反应的那部分功能,称为耳识。耳朵是听觉,舌头是味觉,鼻子是嗅觉,周身各部分称为触觉,而且还有个意念。咱们说的这个意念活动,他们不叫意念活动。叫做什么呢?人体里边有这么一部分内容,它可以对外界各种“法”起作用。什么叫“法”呢?比方说黑板、桌子、教鞭等,它们不都有个名字吗?有名相的东西,或能叫的概念就称为法。一个桌子,它本身称为色;一摸,挺光滑的,称为触;桌子这个概念称为法。法指的是一定的具体实物,它又通过不同的内容表现出来。眼耳鼻舌身意,人体就是这么几种东西和外界事物起反应而形成的。当然人体内还有“五蕴”的内容,这个就不多讲了。
如果从智能气功的整体观来看,它就是把人和外界形成一个整体了。外界的东西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和人体发生作用,人能接收它、能感觉到它、能知道它的那部分功能称为识,这就是眼、耳、鼻、舌、身五种识,再加上意识。意识能接受无形的东西。如我说“桌子”,你怎么知道是桌子啊?能领会桌子含义的里面那个功能就称为意识——意念这个识。当然在佛教里边,意和识这两个字也还并不完全等同。意是接受法的那个东西,识是能明了它的那个东西。意,要有思维、思考,但思而不辨;识是分辨,咱们常说认识这个词,你要认,才能识,认了以后把各个东西分开。当然意和识从佛教来讲都是心的作用或神的作用。有的书讲,心、意、识三者没什么大区别,其实是一回事情,一个表现。那么意识是怎么产生的?佛教讲是从意根,是从第七识——我执那里产生出来的。(以后在讲意元体的时候还会讲这些问题)佛教讲的这个意识,实际就是讲的我们人的一般的思维、思考和分辨、识别的能力。
我附带说几句。佛家认为这些都是假的,都是虚妄的、没有的东西,都是人们自己瞎编的,自己给自己找麻烦,这东西根本就没有。什么桌子、粉笔……都没有,只要叫得上名来的都是假的,没真的。因为只要叫得上名来的东西,就有一定的性质、一定的形态,它们都要坏、都要变,这一变不就没有了吗?不就是假的吗?其实这个讲法是错的,他们只是指出了事物的可变性。
(五)道教
在真正道教的典籍里没意识这个词,因道教它要维护他的所谓正统性。不过近年出版的道教书就另外说了,都混了。在道教里相关的有识神、元神、真意等说法,同时它也借用了中医学的一些名词:神、魂、意、魄、志。这些东西也应该是属于意识活动的范畴,但有些东西还不能往里边归,道家也没往里边归。只是讲到了有真意、有元神、有识神。为了使大家将来看古典气功书比较方便,我们把元神、识神和真意简单地说一说。
1、识神:就是一般的意识活动。有心去做的都叫识神。
2、元神:指的是没有心念的意识活动,或者说是识神的最原始、最本初的那种状态。当各种思念还没有活动的时候,那种特殊的状况就称为元神。通过练功慢慢可以感觉、认识到它。元神是精神活动什么都没有的那种原来的、本然的精神境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那个中就是元神的状况。
3、真意:当真感觉到元神那种什么都没有的状况时,感觉到它的那部分功能就叫真意。书上引文中的“真意感通为用”,这句话不太确切。“故真意即虚无中之正觉,所谓相知之微意是也。”这句话是对的。当你非常虚、非常安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那个意识状态的那部分功能即叫做真意。
推荐阅读(直接点开即可):
庞老师谈明心见性摘录
↓↓↓点下面阅读原文可浏览更多精彩文章